【江津】应急广播“声”援防汛 助力防汛救灾

7月9日0时起,受上游来水和强降雨影响,江津区内笋溪河、塘河等8条中小河流出现大幅涨水过程,10个镇街出现不同程度灾情。区广电局闻“汛”而动,组建应急广播保障队伍3组,开展巡查36人次,全力抢修应急广播传输线路;组织各相关镇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作用,播出各类预警、疏散等信息共156条次,全区共转移1254人,无人员伤亡。
自7月8日21时—7月9日14时,中山镇累计降水雨量184.5毫米,持续暴雨导致笋溪河中山段水位快速上涨,沿线中山古镇、爱情天梯景区及辖区6村1社区房屋、道路受灾严重,中山镇应急广播充分发挥作用,提前播发暴雨红色预警,各村(社区)居民百姓提前知晓;洪水发生后,利用应急广播等渠道,通知古镇老街紧急转移242户,撤离群众420人。雨势有所减小时,受灾群众意欲返回淹没区抢救物资,中山镇及时利用应急广播,提醒群众听同从工作人员引导,汛情未稳定切勿返回。
本轮涨水过程中,笋溪河蔡家站水位涨幅最大,为11.97m,最高水位达230.84米,超警戒水位5.97m,超保证水位5.19m。蔡家镇在本次洪峰过境期间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动员作用,累计滚动播发疏散预警信息32条次,覆盖时长超300分钟。通过高频次、全时段播报,迅速动员32个地灾点、山洪点,沿河6个村(社区)群众67户216人次紧急转移,实现危险区人员清零仅用2小时。同时,应急广播系统实时更新水位数据,其“最后一公里”信息直达优势,使群众转移效率较往年提升40%,实现人员零伤亡。
这次应急广播在防汛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,是江津区按照国家广电总局、市广电局部署,提前做好各项防汛准备,全面推进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、助力抗洪抢险工作的有效检验。
一、协作机制建立健全
江津区将应急广播纳入区应急管理和防汛指挥体系,应急广播纳入区水利局等部门专项应急预案。同时,横向部门设置前置机等,实现应急广播应急信息快速播发,自7月4日起,横向部门累计播发高温、暴雨、洪水各类预警51次。依托“渝快政”工作群,建立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工作会商机制,区广电局第一时间了解灾情进展,及时组织各镇街利用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。应急广播系统接入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,会同区林业局、区水利局、区应急局累计开展部门专项演练10余次,开展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综合演练2次,区、镇、村三级高效协同,应急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大提升。
二、应急广播体系完善
江津区以“全国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”建设为契机,以标准化为引领,进一步规范了“建管用维评”,奠定了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的硬件基础。一是制定了《重庆市江津区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》,明确提供全天24小时突发事件和灾害预警应急广播服务;发布了应急广播标准、规范20余项,涵盖设备巡查、维修维护、信息发布、播出管理、考核评价等,从制度建设上对应急广播“建管用维评”进行了规范。二是投入了500多万元,全面完成2200处应急广播终端升级改造,同步整合学校、户外大屏等终端,建设了可视化视播一体和太阳能主动发布终端。尤其是太阳能主动发布终端,在本次防汛救灾中,断电情况下持续发挥作用。四面山景区入口户外大屏显示“景区关闭,提示游客不进入景区”等预警防范信息。
三、宣传引导氛围强化
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指导意见,江津区广电局主动对接区应急局,编制了应急科普音频文件,时长共计20分钟左右,内容涵盖暴雨、雷电、洪涝、泥石流、滑坡等防范应对措施,自6月19日开始,每日中午、晚上通过区级应急广播平台面向群众定时播出,为群众在洪涝灾害中避险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。同时,江津区成立了“1个区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心+30个镇(街道)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站+301个村级代办点+3000名广电管家”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构体系,各公共服务机构体系,在为群众办理广播电视相关业务的同时,主动宣传应急广播应急信息服务的重要性,让群众形成主动收听应急广播信息的良好习惯。